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说出来,他是身经百战的义务宣讲员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某天晚上,会议刚开始不久,一个身着长衫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环视一周后说‘我找错了地方’。在他离开十多分钟后,法租界的巡捕们便将会议现场包围。好在,与会代表已经撤离。那么,这位身穿长衫的男子究竟是谁呢?”
李文艺老师精彩的开场故事牢牢抓住了听众们的注意力,让孩童和老人都听得津津有味。作为一名有25年党龄的“资深党员”,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文艺老师加入了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百名教授进社区”团队,并成为接到基层社区“订单”最多的老师之一。通过自己的宣讲,李文艺努力让党史知识“活”起来,走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宣讲是他为党庆生的一种方式,也是他教学科研生活的有益补充,他常说:“作为老师,我希望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成果,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身经百战的义务宣讲员
——“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国情相结合,做理论的实践者”
自2016年来到浙大城市学院任教,李文艺便积极投身于各类宣讲。5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市井小巷、众创空间和农村文化礼堂。最忙的时候几乎每周都有不同的宣讲。
他讲历史,带领听众重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也讲新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老百姓解读党的理论、党的政策、党的纲领;他还讲生活,从小故事中映射人生的大道理。用他自己的话说:“将我们的主流价值体系与基层民众的所思、所想、所求结合起来,这是不容易做到但很有趣的事儿。”
无论听众是机关干部还是基层群众、还是耄耋老人,李文艺都会抽出时间来精心撰写文案,设计道具,尽量完善自己分享的内容。在他看来,宣讲是可触摸的,是与基层互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能让他看到不同人的不同生活,也敦促他不断学习与完善自我。他说:“宣讲要讲情怀、讲追求,要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要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这个过程也是从‘小我’到‘大我’再到‘无我’的‘修炼过程’。”
博学多识的“授课达人”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让知识触摸到他们心里”
在刻板印象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课程似乎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代名词,但是李文艺总是有办法让课堂活跃起来。
短视频、情景剧、分享会……他似乎总有使不完的“授课妙招”,而在宣讲过程中交谈过的人、亲身经历的事以及从中获得的体悟也都成为他课程的“独家素材”。新西兰UW学院的赵寅哲同学对此感触颇深:“李老师擅长通过一些鲜活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数据支撑来加深同学们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也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还原一些重要的历史细节和具有转折性的历史瞬间,令人拍案。李老师的课堂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有的放矢,一针见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内劲十足。”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让知识触摸到他们心里,而不是浅尝辄止。”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李文艺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他特别回忆起遇到的一位学生“知己”,疫情网课期间,这个学生常常通过网络、电话与他探讨问题、交换观点,有一次一聊就是三个小时,他笑言:“我感觉师生之间的界限都模糊了,这就是追求真理的力量吧!”
李文艺还善于在潜移默化中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一带一路”公选课上,他会带领大家领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们搜索相关视频、设计情景剧等,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分享体会,场景感满满!“触摸不同国家,感受差异性,这样能够加深他们对中国道路的理解。都说出了国才会更爱国,但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我想就算足不出户,大家的爱国情也要爆棚了!”
高效运转的“时间管理大师”
——“除了睡觉,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思考”
一周20节课,同时进行数个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再加上4、5次的基层宣讲……李文艺的时间表里从来没有“清闲”二字。
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平日里的所思所想,“除了睡觉,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就习惯随手记录下一些闪现的灵感。”
“尽管教学工作令人千头万绪,但凡有一点闲暇,他也会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始终以一颗学者的心,对现实问题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在同事胡小波老师眼中,李文艺是兼顾教学与科研的“能人”,他每每会为李老师的博学所惊艳。
面对密集的行程,规律的生活作息、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必要的健身锻炼、适时的休闲放松是李文艺调节工作与生活的法宝。在有限的时间,去创造无限的可能,他坦言一切都源于热爱。而这份热忱也是他保持年轻活力、不断收获快乐、迈向新的高峰的源泉。
文字 / 亚立峰 徐晓乐 张晓艳
摄影 / 张宇飞
今日编辑 / 章铖悦
责任编辑 / 郭佳
出品:
投稿邮箱
xcb@zucc.edu.cn
tuī
推
jiàn
荐
yuè
阅
dú
读
为ZUCC点个赞!告诉大家你在看!